該說是幸運嗎,正當台灣疫情、水情均嚴峻的時候,突然來了場即時雨。
今年的台灣從四月起就默默轉變成初夏的悶熱,而梅雨季卻遲遲不來,正當台灣大部份水庫宣告水情告急、政府才開始呼籲民眾節約用水、限制農業、工廠或非必要民生用水時,六月初的天氣迎來了180度的轉變,台灣從乾巴巴的烤蕃薯變成了泡水蕃薯,中南部的水庫不但突然從見底變滿載,而且還即將造成水患,除此之外,據說天氣穩定後,台灣會恢復成正常溼度的氣候,似乎今年暫時不需要擔心缺水的問題了。無獨有偶的,正當台灣因疫情升溫,內部為了政府買不到疫苗吵得沸沸揚揚時,突然就獲得日本及美國慷慨的疫苗捐贈,而購買管道似乎也變得比較順暢。五月的全台大停電正值政府開始要求民間企業、人民儘量居家辦公,台電大概喊了兩三天因為如此而台灣用電量超載,然後就又沒聲沒息了,可能因為忙著防疫,沒人有空一直關注缺電的事,也幸好接連數日的大降雨,連帶也降了氣溫,用電量應該也有被下降了吧~真是個良性的環環相扣,缺水了才知道下雨也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
然而水情並不是有下一陣子的雨就可以高枕無憂,疫苗也未必是所有疫情獲得控制的最佳解答,病毒還是不斷地在變異,彷彿豁出去了似的要跟人類拼輸贏,原以為勢必會互相爭執著活動空間的消長,但清算起來卻是正相關,人類最後還是得和病毒共存。有人提出一種說法,認為也許其實是因為人類對地球來說才是病毒,所以地球努力地產生抗體來排除人類,也就是說,新冠病毒就是地球所產生來對抗人類的抗體,即便如此,新冠病毒也不會將人類趕盡殺絕,所以其實還是可以認為新冠病毒對人類而言並不是十惡不赦的,而且畢竟人類只要減少群聚、旅行和人與人的連結,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就還是可以不用受到病毒侵害,極端的說,就是讓人類族群變小、交流減少,相對的滅亡機率也就可以降低了,這樣子的話,人類製造的污染跟消耗的地球資源也可以少一點,佔用少一點的地球空間,把綠地跟大自然還給其他生物,那麼地球也可以多點時間和空間獲得喘息跟回歸平靜了。
台灣是何其幸運。七月下旬,台灣如期迎來了豐富雨量的颱風,結構穩定紮實的烟花颱風本來說好要登陸,卻幸好成了擦邊球,只帶來丰沛甘霖做為伴手禮,一舉讓台灣水庫滿水位,沒有留下風災後遺症,而在為期2個月的三級警戒下,台灣疫情漸漸趨緩,並在7/27降回二級,公車鐵路將慢慢恢復行駛班次、餐廳也將回復內用,市場賣場等著迎接人潮買氣。雖然疫情期間,公車班次減少,坐公車很麻煩,出入店家都要實名制、也不能逛很久,買東西變得有點麻煩,但其實還是會有點捨不得那段能正大光明減少與人接觸的日子,而且能看到其他動物可以在人少車少的時候那麼活躍,真的感到非常感動,地球本來就該是由所有住民一起分享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