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是一本意外好讀的心理學書籍。
其實也可以當他是本故事書,翻開第一頁,只會覺得像是在讀童話,然後不知不覺就越來越想知道更多內容,因為他不只是童話故事,每段文字所描述的每個事件都是有意義的,讀著讀著會讓人覺得自己就是蛤蟆本人。印象中蛤蟆長得醜醜的,滿身疙瘩,我們都不想承認自己其實就像蛤蟆,書裡的蛤蟆是富三代,只有錢跟老是做錯事,膽小又自大、愚笨又不會思考、沒有被人討厭的勇氣一昧迎合別人,對,我們不是蛤蟆,我們連錢都沒有,只有膽小又自大,然後又會做錯事、愚笨又不會思考、沒有被人討厭的勇氣一昧迎合別人,所以這就是一般人的我們的樣子,不管願不願意承認都是,但坦承了或許還有什麼救。
先撇除這本童話故事裡除了在講故事外,認真說起來這裡的故事卻非常真切,他可以是屬於每個人心裡的故事,然後從這些故事背景導入的心理學觀念,也能夠符合每個人的心理狀態,不可思議的是,我們外行人常常覺得心理學很虛無縹緲、不知所云,但這本故事書卻把那些心理學理論完善的套用在主角蛤蟆及我們每個讀者身上,而且不是欲加之罪那種,是會自我調整成符合每個個體的那種形式,或多或少,我們自小帶著一些創傷長大,而成人的身體裡仍有一部分的我們保留著小孩的樣貌,卻戴著大人的面具,隨著蛤蟆先生與蒼鷺醫生的心理諮詢,我彷彿也置身其中,彷彿也跟著蛤蟆先生一起成長了。
可惜現實裡很難遇到一個像蒼鷺這樣願意專心傾聽的人,這個世界太缺乏願意傾聽的人了,大家都只想發表自己的意見,卻沒有人願意聽,以致於雜音太多太多,有兩隻耳朵卻聽不到有用的話,好像曾經聽人說過,意思是人有兩個耳朵一個嘴巴,所以應該多聽少說,但這個世界並不像古代智慧所說的那樣發展,如今,資訊爆炸,多少網路平台的發展都是為了讓大家說說說,大家都在說,到處充滿各式各樣的聲音,沒有人靜下來思考他們說那麼多,那個是對的,甚至盲從的也有,但也許也沒有甚麼是對的或錯的,有的只是主流或非主流,看信眾多寡而定,也因此這個社會上,心理生病的人很多,一定很多,因為沒人願意聽他們的聲音,雖然大部分人在社會規範下仍然可以「表現正常」,而無法控制自己的,結果可能都被隱瞞了,但,是不是如果願意傾聽的人跟願意說的人一樣具有熱忱、充滿動力,那麼心理生病的狀況也許也能變少吧~
最後蛤蟆恢復了,他沒有做最壞的打算,真是萬幸,有人願意聽到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