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對追求如何才能活得轟轟烈烈而趨之若鶩時,我相信日日靜好才是我想追求的人生。曾經我也認為人生難得來這一遭,要是活得愚昧平凡,那還不如像煙火般璀璨來得吸引人,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為了能交友廣闊把自己塑造成外向活潑的樣子,以為通訊錄裡一堆電話號碼就是經營人際關係、凡事都求好求第一,自以為是地認為只有自己是唯一的正確……,然而這一切想法在突然迎來小Tiger的離世後,慢慢轉變了,因為我發現,當陷入深層悲傷的時候,那些曾經的自以為是都沒有辦法幫助我脫離悲傷、那些我以為非常要好的人際關係也無法成為心裡的支柱,在悲傷裡,我只能和自己對話,因為那些沒有相似經歷的別人根本無法了解我的悲傷,而那些有相似經歷的別人也只會是別人而已,只有自己能跟自己一起走過這段。
以前我知道「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一句話,現在我可以體會「人,生而孤獨」這句話的意涵,但是我卻仍然會害怕所謂的「孤獨死」,當然在那之前的「孤獨生」,尤其是又老又病的孤獨生更是讓我厭惡到恐慌,跟吉吉公主和波波少爺一起生活之後,最新的恐懼就是未來會面對到他們離開我的這件事,然而這一切擔心在我讀完《日日靜好》這本書之後,竟然開始一點一點釋懷了。
之前讀過的心理學叢書,雖然多少對整理人生有點幫助,我可以大概了解根據研究的結果人類的行為基礎有哪些,然後想要排除不愉快的話可以怎麼做,但是建立在研究之上的結論是很艱澀、很不親和的東西,會讓人認為那些就是普羅的理論,寫成文字誰不知道,會有一種~「這些道理我都懂啊,但是就是沒辦法解決”我的問題”嘛!」~的那種感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遇到的狀況是特例吧,不然為什麼各類心理學的書出得那麼多、內容說來說去其實都是拐著彎罵人「自找麻煩」「庸人自擾」,不然就是一直無限循環地勸導「自己看開點吧~」「不要想太多啦~」,實際上一點幫助都沒有嘛…總之我本來想就此暫停閱讀心理學有關的書籍了,卻還是妄想能找到一本能夠梳理心靈的書,希冀也許哪天能在沙漠找到綠洲、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日日靜好》讓我發現有智慧的長者說出來的話是有何等舉足輕重的分量。在汲取長輩人生經驗的書裡,獲得他們的諄諄教誨之後,我才終於能夠真正接納那些艱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因為那些理論已經經過了有智慧的長者花費他們的漫長人生做出驗證,在這個長輩無法一直講述自己經驗的時代(因為常被嫌是老古董、不符潮流的做法),要學習前人經驗也只能看書了,幸好還有願意出書分享的長輩桓子奶奶。
最近我正在看日本電視台1983年製作的晨間電視劇,那個還處於戰爭時代的女性都好堅強,經歷過這麼長時間、數個時代更迭,她們沒有退縮反而更是活出自己的精彩,雖然我不知道阿信是不是真有其人,也聽說她是代表那個時代堅毅女性的一個象徵,但是桓子奶奶是確確實實的存在,閱讀桓子奶奶的故事,彷彿在看另一個阿信,她的人生經驗和體悟就是那些心理學理論的實踐,她用充滿人生智慧但卻簡單易懂的文字告訴我們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包括在遇到人生亂流的時候,如何保持平常心以渡過難關。很多我們自以為懂的道理,要能真正做到才是最困難的,而桓子奶奶很輕鬆地就幫我們解開了心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同樣的事由她來說就顯得很有說服力,原本我以為「害怕孤獨」才是正常的,很多書也都說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離開族群就會失去生存優勢,所以人會本能地害怕孤獨;但是慢慢地我了解到人不能只是單純害怕孤獨,而要要正視孤獨的自己並且學會獨處並不可怕,獨處也不代表心靈沒有族群的支持,現在我要學著活在當下、學著活得不要有遺憾、學著對曾經的害怕淡然處之,在還沒發生前不需過度擔心,但仍然做好準備,希望那個時候到來時,我們都可以很安詳。